内容来源
7月25日,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同期活动《“未来沪上低空展望”通航圆桌论坛》之圆桌三:“海已纳百川 沪需融低空吗?”
圆桌嘉宾
*本文刊发国际(苏州)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总监韩峰发言速记。全文2791字,预计阅读4分钟。*
王博(主持):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今天说到了一个关键词是“吵”离不开关于噪声的探讨。我们今天特别邀请到了国际声学产业基础研究院的韩博士,请您帮我们谈一谈,国际化的大都市一想到就是车水马龙,鸣笛声不停,在上海已经听不到汽车的鸣笛声了,因为管控很严格,像这样的声音和城市发展是什么样的关系?
声研院:韩峰

韩峰:航空噪声或者低空经济嵌入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其实噪声其中一个比较新兴的方面会让这么多民众关注?因为声音这个要素是你我他都能感受到的参数,不像航空里面最强调的安全,这个安全是一个概念的值,是由航空器保证以及飞行员多年的历练,然后达到安全的效果,比如航空里面有一个10的-9次方,像直升机可能是10的-8次方。
航空噪声声学在标准的制定,特别是低空经济发展嵌入之后,这个标准的限定现在还是属于刚刚起步或者还在不断地收敛和迭代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状态?在生态保护里面,声学或者噪声控制有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中有对噪声敏感区进行划分的,像工业、厂区、居民、学校的都有不同功能区的划定,这个是基于之前的公路、厂区或者铁路的要求进而发展起来的标准,而航空之前只限定在机场或者大型民用飞机的机场,这个是有明确要求的。

但是低空经济进来之后,特别是在全国各地建了这么多垂直起降点,这个就嵌入到各个城市里面去了,在各个城市密集区里面,这个时候和原先的噪声要求就发生了变化,新质生产力遇到了新场景。
低空经济嵌入到城市中,这样一个新事物为什么会被广大群众更为关注?以前是没有的,或者以前没有这么频繁,比如龙华机场以前起降的频次没有2023年、2024年3月份两会蓬勃发展之后那么多,包括全国各地的起降频次比以前不止翻了2倍,据我所知,在这个过程中,对应的噪声投诉不止翻了2倍,应该是10倍、20倍。
因为噪声这个参数被关注到了,这也说明各个广大群众对于新兴事物的关注度,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应该把对民众追求舒适性的权利一并进行平衡,这是我对于低空经济噪声进来之后的简单理解。
王博(主持):我来上海20年了,从读书到生活,我充分地感受到上海这个城市的温度,我觉得上海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城市,它的温度体现其实就是来源于每一个在上海的居民对于我们共同家园的这份守护,所以我觉得投诉本身不是问题,而是我们面临这个投诉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进行解决,当我们真的解决好了,我相信这个城市就能再上一层楼,也能够容纳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还有一段视频是位于苏州的一家公司,叫声谷,为大家讲解了声音奥秘。 接着声谷的话题,请韩博士介绍一下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航空的噪声,你们做了哪些具体的方案?

韩峰:首先感谢主持人推介了我们苏州声谷,我们聚焦在声学领域,对于声学材料和元器件进行深度的攻关。
针对当下低空经济的状态来说,基于前面几位专家的介绍,安全性是一个底线,在这个基础上,像深圳、上海这种相对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区域会有一些噪声投诉,我们之前研究过,人对于噪声的敏感度或者投诉度其实跟当地的GDP是有关系的,像上海这么繁荣,经济发展也很快,深圳的势头也很猛,在生活水平越提高的区域,对于噪声的忍受度是越低的。如果这些场景放在大西北,放得更远,放在空旷的区域,那边的人确实少,大家对于噪声的忍受度相对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宽容。
说到人的差异化,对于噪声的忍受度,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对于交通噪声或者异响、突发的噪声敏感度更大,而有的人比较适应,人的因素量化体验也是生物里面研究的重点,所以要把人的体验和真正实现噪声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对应。
我前面提到低空经济为什么要标准和规范先行,这是现在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新鲜的事物需要有一个规则进行制定和进行匹配,然后才能实现对应的治理,所以再往下一步或者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噪声的监控和控制,“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提出宁静中国的主题科学研究方向,当时全国选了13个区域作为宁静中国的试点城市。
苏州当时作为其中一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在整个苏州三环布置了200多个噪声测点,实时监控噪声的量级和动态分布,这个时候把量化对应关系和人在区域的投诉结合起来,实时反馈到生态环保局的大屏上,这边的投诉量和区域的控制就有一个对应关系。大家都希望把噪声降下来,这是最终的目的,但是首先要进行监测、量化和评估,由此这个噪声才能定音、定责,最终定位到治理。
回到治理方案上,这是一个综合考量,一个是需要飞行器本体的噪声特性,要做声学设计的优化,这是本体的降噪。对于运营方或者对于起降点运营公司来说,和周边的生态环境要有一个共同治理的概念,可能这个时候还要有政府的介入,我们以前的经验,像交通、高铁、地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都会在前期就有一个环评。现在低空经济切入之后,垂直起降点的建设、航路的规划也要有这样一个环节进行设定。
再补充一个点,大家也不要有太大的担心,特别是对于航空器的噪声,打个比方,地面70分贝对人远没有达到损害的状态,这个噪声分布是一个能量的分布值,打个比方,火箭的发射在160分贝,而大型飞机起降(喷气式)大概是120分贝,而现在执行的直升机、eVTOL噪声体量都在80、90分贝,但人的听力损害在85分贝这样一个长期暴露的要求,所以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后不必太担心损害听力和人耳。
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噪声起伏,这是影响生活的,因为之前的人居环境本身就在60、50分贝,这个时候有一个噪声脉动和冲击,这时候人就会感到非常烦躁,我刚才也看到视频里面提到几分钟就来一次噪声,或者在晚上大家比较安静的状态下,飞机过境导致非常不适,我们这边现在也在推出和推荐垂直起降点运行的时候和起降的频次、时段有一个控制,特别是周边如果有学校、医院这类0类或者1类噪声敏感区的区域,确实要有一个限制。
同时,垂直起降点或者运营公司也要有一个对飞行器准入的机制,特别是飞行器不同的年份给出的特性有差异,特别是低空经济新势力发展过程中,推荐选择噪声能够达到低噪声状态下,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区的垂直起降点进行运营。
王博(主持):谢谢韩博士的细致介绍。

主持人:王博 博士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转载: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作者栏、文章末尾著名来源:低空博览。并在文末插入本公众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