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7月25日,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同期活动《“未来沪上低空展望”通航圆桌论坛》之圆桌三:“海已纳百川 沪需融低空吗?”
圆桌嘉宾
王博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航空航运产业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周裕德:上海市环保产业协会物理污染防治专委会秘书长陈其彬:深圳市东部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长三角区域总经理、东融低空常务副总经理
*本文刊发上海新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欢发言速记。全文3711字,预计阅读6分钟。*
王博(主持):整个在深圳的场景已经非常丰富了,我们也希望未来在上海也能够看到更多的飞行场景,包括费用也能够真正降下来,因为我去美国的时候,刚好也是机长带着我去那边体验一下那边的飞行,真的非常便宜,比租个车、再折腾半天找其他的公共交通还要便宜。请另外一位陈总,因为您有很多的海外飞行经验,您在更远的范围,讲一讲在其他国家的飞行状况。
陈欢:刚才我听陈总讲到深圳大湾区的飞行布局,其实我心里诸多感慨,因为我知道他们能做到现在这样一个布局,中间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包括到现在为止,为什么他连价格都没有说,他说现在是一个包机的状态,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把低空这一块的接驳需求实际来配合完善好。航空器的接驳飞行就和出租车一样,出城了以后得空车回来,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回程费,所以出租车去了外地以后路费就很贵。运用到航空上是一样的意思,再加上航空器本身成本更高。现在在中国,我们的低空接驳一直都没有办法做得像出租车、网约车一样,就是成本的控制和应用场景的完善及需求还不能与欧美国家齐平。
我一几年的时候就在美国飞行,也是持有美国FAA以及中国CAAC两个国家的直升机商用驾照的“老司机”,飞了十几年,我大概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的航空特性。美国有将近2万个机场,也有将近20万架航空器,一年的飞行体量几乎在3000万小时左右,这是非常大的一个小时数。当然,美国没有像我们这么完善的高铁,所以它的出行大概都是以飞行和自驾开车为主,人们的出行很依赖于航空器,所以他们有这么大的需求和体量。我在那边学习的时候,我的老师来给我考试,他从很远的城市过来,他就是开着飞机过来,因为他的交通工具就是飞机,这个就是国家与国家的区别。在美国,飞行体量这么大,有没有安全生产事故?当然有,为什么在有一定飞行事故以及噪音的情况下,美国的民众能够那么平淡地接受?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航空器就像是一辆汽车,就是一个交通出行的工具,他们都是以非常平常的心态对待,不会说今天掉了一个飞机下来,明天整个美国都不飞了,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今天上午有一个类似的事故或者有一个噪音,下午接着飞,美国本地的民众不会因为一个噪音或者一个航空安全事故就去各种投诉、举报,因为他们把这个想象成一个非常平常、非常普通的交通工具,这个跟中国是有非常大的观念上的差异的。后续我觉得还是要多做一些科普,民众要更多地把航空器认为是我们的一个交通出行的工具,不能想象成是一个非常遥远、非常高大上、非常复杂的飞行器,它其实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航空器。我经常说我们不是什么飞行员,我们其实就是个驾驶员,飞机对于我来说就是一辆汽车,我不认为我们是多么高大上的飞行员,包括前面谢总都讲到有一些短途接驳的业务场景,像国航、东航、南航等,我们就像大巴车的司机,我们就载了很多人从A点到B点,我们在观念上一定要做一些改变。我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经历,当时因为我要飞行,让两架F18等我。那天我途经了一个军用机场,当时两架F18已经在跑道上,准备编队起飞,尾气都已经把后面的草都吹翻了,但由于我当时飞的是很小的飞机,速度特别慢,我得途经这个军用机场,塔台也不着急,我说通过跑道得飞个七八分钟,两架F18就在地面等我,这个在我们国家是不太可能的,我们肯定不能飞经军用机场,更不能让两架军用飞机来等我,他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当我途经这个跑道那一瞬间,塔台直接让两架F18起飞,就在我飞机尾部直接通过起飞了,我们那个时候的距离是非常近的,我当时很诧异,我说飞行安全可以保障好吗,在我们国家得至少间隔十公里以上,但是就在这样一个运行场景下保持了这么多年的常态化运行,我觉得这也是观念上的差异。王博(主持):讲得非常接地气,我觉得要让老百姓能够真正地理解我们的通航,就要用这么接地气的方式才能真正让大家接受,因为我在美国看到的通航机场,那就不叫机场,那叫一个老大爷,他就是看门的,他也没当回事,没说在搞大机场,我觉得这才是行业真正常态化未来发展的前景。
陈欢:刚才播放视频的时候,底下大部分观众和各位嘉宾领导都很全神贯注,其实这个视频比较典型,这个是2020年篮球巨星科比直升机的飞行事故,科比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知名的篮球巨星,所以这个事故出了之后,网上有很多的讨论。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2020年的时候,我本人就在洛杉矶,当时那个天特别差,当时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假的,事后我看了一个事故调查报告,我就联想起我当天看到的天气气象。因为洛杉矶这个城市周边有很多的山区,也就是代表这个山区里面在水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云雾,科比的飞机为什么会坠毁?最重要的是飞行员的判断失误导致的空间定向障碍,这个讲得有点专业,大白话就是他飞到云里面去了,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情况下丢失了飞机状态,他可能以为飞机在平飞,其实是在俯冲,所以比较明显,它是俯冲下去撞山的。
如果你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时候,当你经过一段突然起浓雾的高速,你边上的栏杆没有了,没有任何参照物的时候,你不可能直着开,你一定会撞到边上的障碍物,甚至是你的速度也会变得很快,因为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关注仪表。飞机上叫作目视飞行和仪表飞行,当时这个飞行员进入云雾之后没有实施仪表飞行,因为他不具备仪表飞行的能力,不管是国内外,我们都要做一个训练,叫做模拟仪表训练。一部分飞机和人员是不具备云雾里面飞行的能力的,我们只能在目视飞行情况下执行任务。当飞行员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时候,可能就几秒的时间,他就完全丢失了飞行状态,这起事故最重要的原因是飞行员的决策失误,他飞进去了浓雾里面,但没有及时返航和其他特殊的操作。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也有问题,整个公司没有做过仪表飞行的训练,当时我记得这个事故的主责就是飞行员,次责就是飞行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和不健全。
这起事故究其原因还是和人脱不了关系。下面是一组数据,2024年度整个华东地区飞行了16.22万个小时,但是我们实际的飞行事故只有4起,也就是说我们每4万个飞行小时里面只有1起飞行事故,概率其实是非常低的,并且这些飞行事故还都是由于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科比这样一架非常安全的双发直升机的坠落是因为飞行员飞到云雾里面,我们觉得非常可惜,这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因素。我们不能说这个人为因素一定不会产生,社会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人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但人是会有一定的犯错误的概率的。前两天我们看新闻,各个行业都有各种各样的安全生产事故,也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
我从业这么多年,除非是一架非常老旧、基本不做维护保养的飞机有可能会出现机械故障,在上海地区这么多家运行单位,没有一家公司出现过任何一起由于飞机机械原因产生的事故,因为民航的监管部门对于载人飞行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定期都要做很多的检查,所以不会存在飞着飞着飞机掉下来了,一定是有一些原因的,这样的原因我刚才也分析了一下,大家会了解到原来是这个原因,如果科比的飞机飞行当天天气好的话,根本就不会发生坠毁。
提到安全这个方面,有哪些原因?我们叫作“人机物法环”,从人到飞机,再到环境,包括规章,如果我们都能够遵守这样一些规章制度,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检查飞机,能够按照民航局要求去检查人员作风建设是否合格,我们是不会有安全生产事故的。另外,大家不要太有顾虑,我看了一下上海的飞行数据,其实目前大部分运营公司都分布在青浦、松江、奉贤、宝山,包括浦东外环以外,还有杨浦靠近江边的,并没有特别多的航空器在市区运行,刚才也讲到复兴岛的那条航线也避开了人口稠密区,沿着黄浦江,其实下面没有太多人口稠密地区的,目前我们也都知道不能一下子就可以完全途经那么多的商业区、人口稠密区去实施这样一些短途接驳的飞行,本来就是一步一步来的。给低空飞行一些时间,我们从有限的时间里面更好地完善飞行规则和体系、企业安全管理,这样的话上海的天空一定是非常安全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转载: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作者栏、文章末尾著名来源:低空博览。并在文末插入本公众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