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
7月25日,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同期活动《“未来沪上低空展望”通航圆桌论坛》之圆桌一:上海未来城市低空飞行体系如何构建?
圆桌嘉宾
周立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导;
卢 艺: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与感知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低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徐建军:上海新空直升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林慧:上海澳翊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龙超:上海时的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质量适航副总裁;
刘启泰:深圳美团低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公共事务负责人
*全文6856个字,15分钟深度阅读*

周立旻(主持):上海在构建卓越国际化城市过程中,大家可能不知道青浦这个地方是上海的发源地之一,最早的古人类就在这个区域,我们说是青浦发源起来的,上海最早构建的是水网,水网以后,工业文明以来构建的是路网,有了路网、水网,又构建了地下铁路网,我们把上海的土地已经用到了极限。上海最缺的就是空间资源,现在我们正在构建立体化的城市,包括工业上楼,但是我们的空间还是有限。
所以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下,为上海的卓越城市发展又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那就是低空。上海要开放低空,很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放得宽,我们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接下来有请知名的低空领域专家卢艺教授,介绍如何从城市管理角度构建好上海的低空体系。
上海交大:卢艺
卢艺:主持人已经溯源好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说,其实应该“因地制宜”。因为我做系统安全,我来自于北航,我应该是第一批做大飞机适航的博士生,那个时候是2008年,大飞机事业刚启动。
我今天上午在别的会场讲到了这个问题,就是低空这个东西怎么评估风险,怎么保证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风险可控,然后效益可控?有的时候我们经常说性能的负面词汇、对立词汇是“安全”,我们经常讲performance,但是performance往往需要付出代价,可能会付出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状态,我们传统的定义,安全讲的是概率和损伤,把它俩乘起来,概率低损伤大。

现在我们讲可接受水平,在可接受水平这个情势下,相关的领域很多,存在城市治理、制度建设和整个社会思维的问题,陈吉宁书记讲到健康、安全。在这个问题上,在核心区域飞就面临着失坠风险,对地面的损伤很大。可能对于无人机还好,对于eVTOL的损失很大。在这个阶段,从地域的划分来说,有人、无人在混合飞行以前应该先从“对地冲击风险”这样一个运行风险的角度,不叫替代,来作为我们传统基于载具风险,载具风险说得不好听就是机毁人亡,我们带来的后续影响可能就是地面这套体系。
那么这个就跟周立旻教授有关,也就是城市地理的信息,跟城市的数字地图、城市整体发展规划、人口密度、交通需求做一个全盘的数字化考量,能不能把所有的点都变成“数”,同时“智”(“数字化”和“数智化”),能不能“AI+”,能不能赋予一种辅助决策,能不能在海量的专业信息中,因为大飞机有专业,信息非常多,结构、材料、气动、飞控,每个领域都有。
最近交大在帮部委规划低空方案“创新链”,这个“创新链”不仅是载具本身,可能还包括空域规划,空域规划这个是空白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空白。还包括您提到的地理,经常讲地面空地交互,这件事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是一个全面城市治理和全面社会公共安全保障。

可能对于高校研究的学者、团队来说,其实构建的是一个产学研的中坚,可能在这个点上理论研究的突破要放在我们的身上,怎么样更好为政府建言献策,为下端明确研究需求,可能核心的问题还是要到安全、健康这两个点上,也就是平衡performance和safety的问题。
周立旻(主持):起步阶段非常重要,刚才卢教授也讲了,因为我们的专业术语叫城市的承载力到底如何,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都在做理论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业界实操。
我们想问问新空直升机的徐总,从传统的直升机平台企业到现在服务低空的未来企业,公司新的机遇在什么地方,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哪些支持?
新空直升机:徐建军
徐建军:上海新空现在专注于在低空载人领域,也就是低空交通、低空文旅和应急救援领域,上海城市低空体系建设有几大场景:低空交通、低空文旅、应急救援,包括低空物流(美团)、智慧城市服务,是多场景于一体的立体式低空网络。新空现在做的是载人场景,也就是低空交通、低空文旅和应急救援。

在低空交通方面,未来的低空交通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也是受众面很广的领域。我的想法实施路径是以点连线,以线织网,形成长三角低空网络,这个点是我们所说的起降点和机场线、航线支撑长三角一体化航线网和航路网。

说到发展中的问题,那就是“四网”建设的协同性还不够,尤其是设施网也就是点位不够,我们开通航线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包括我们的航路网没有固定的航线,实施起来在运行上面还不够顺畅。
周立旻(主持):您说到低空交通,我感受特别深,我每天都要从闵行最南端到闵行最北端,甚至到普陀,每天都在堵在路上一个多小时,经常想这时候有架飞机能把我快速送达我的目的地多好。
卢艺:所以我们现在提上海低空的主航路,南北的主航路。
徐建军:我还想再提一下。去年开始,我们在上海浦东已经开通了16条到上海周边长三角城市的航路航线,上海市经信委也给了我们一个三年行动规划,我们三年以内完成上海通达周边45个区县市的任务,我们现在也通过先行先试获得了一些经验,在制定输出长三角载人运输的一些行业标准,包括航线规划、旅客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周立旻(主持):系统构建,标准先行是所有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我们也知道澳翊的郭总在低空文旅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从文旅转型还是从文旅升级,您有什么想法?
澳翊通航:郭林慧
郭林慧:大家好,我们公司的名字就很清楚,叫通用航空。对于大家来说,它原来是一个很小众的行业,自从2024年低空经济整体推出以后,实际上我们纳入了低空经济,对于我自己个人而言,对于行业而言,通航领域20年来才赢得了第一次政策红利,肯定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影响巨大的同时,其实也要求像传统的通航公司要有所转型,就像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话题,怎样构建一个城市的立体交通体系?我举个例子,在场的观众还是希望来了解低空行业,普罗大众可能对于车子是比较了解的,我们从燃油车转变成现在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的新能源车,这是一个非常顺畅的过程,像手机也是一样,在座很多是家人,在听我们论坛的时候会在想家里的孩子会不会玩手机和iPad。
我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因为我们现在在最前端的时期里,我们应该想到它的整个体系能够更有普适性,我们能够从依赖电脑到普及手机,可能在座的这一代人都用过硬盘,到现在只要是个孩子,他就能玩手机,不会说话可能都会玩手机,是不是低空经济也能为广大的人民所需求。
为什么通航发展了20年还是一个很小众的行业?就是因为需求还不够量,普罗大众的人民还没有能够接受,首先是成本问题,其次是在这个体系概念里面,不知道使用了航空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是一个航空器拥有者,我应该怎么样使用航空器,或者在城市里面能像开车一样方便吗、是不是界面像手机一样简单,这是大部分百姓关心的问题。
作为通用航空公司,我们将来是低空经济领域的运营商,我们也希望在整个体系建设的时候,特别是管理方面,因为在座的企业可能都要受到一些门槛,比如适航性、飞行员的资质、空域管理方式,都有一些条件。但是真正需求方的管理方式是不是可以转变成像将来的交通管理一样,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这么简单,或者逻辑的角度是非常简单的,将来孩子可以从小知道低空经济是交通运输的一部分,是我们整体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它不是一个小众的行业或者新鲜事物,我觉得这就是没有进步,如果这是一个日常耳熟能详的东西,我觉得可以谈的东西就会更多。

对于通航企业来说,将来的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今天早上和时的就做了一个签约,将来从时的的培训、维保和整体的运行方面的发展都会有一个紧密的合作。我也跟我们团队的飞行员说,在传统民航整个体系里面,飞行员的社会地位是最高的,接着是机务维修、航务管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航务管理可能会提升到一个最优先级的前头,可能跟飞手管理以及所有的高端前沿的学科(无线电、红外线、雷达、算力算法)相结合,人才需求跟原来20年、30年是完全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航务的特殊要求。
飞行员也是这样,现在会飞直升机、固定翼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能要在这个概念里面把无人机的理念融合进来,因为有可能使用电动的航空器有些变化。维修人员也是一样,要会修燃油机、航电机,所以对于人才的要求是更高的,学科的要求也是更高的。
周立旻(主持):感谢郭总!了解低空,飞无人机成为未来人的重要素养,就像操控手机一样操作无人机,在大学中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地理学科也发生变化了,我们原来都拿锤子出去,我们现在依然带锤子,但是一定要带一架无人机。
因为垂直的只能看点上的工作,我要了解区域一定是拿无人机去飞,无人机的飞手、飞行技术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技能。现在大量讲的是无人机,有人的也在畅想,前面两位老总都是燃油性的直升机,未来更多是电力驱动的eVTOL为特征的飞行器,大家的憧憬非常大。
有请时的科技的周总介绍一下如何把eVTOL在城市环境中运行,在旷野中飞行问题不大,在城市这个复杂环境、高密度人口中如何飞得起、飞得好?
时的科技:周龙超
周龙超:感谢周教授,刚才郭总提到一个词,他说我们是一个新鲜事物,低空经济其实作为一个新鲜词,包括今年也是第一届国际低空博览会,可能大众对这件事没有那么理解我们做的是什么。以前我可能参加过很多行业会和专家会,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交流一下。
首先我说一下我对这个新鲜事物的看法。所谓民生四大事,衣食住行。我个人来讲,可能行是更能代表科技含量和新质生产力沉淀的,因为衣食住在千年来的变化并没有特别大的本质变化,今年我们吃的东西和千年前吃的是一样的,但是行深刻改变和影响了人类、社会运作的机理,今天我们做的东西是一种新型的航空器,也是未来交通新的搭载运行工具,这些工具能否带来什么改变?

首先是空间的改变,今天我们的运行交通更多是二维的地面交通,但是未来航空的空中资源的开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因为地面上已经开发很多了,空中的资源是有待我们开发的。
另一个是时间,我们能提供很多时间上的便利性,科技上有一个词叫作涌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提升一些速度,假设从上海到苏州地面交通也挺快的,一个半小时也可以到达目的地,但是我们可以未来做到20分钟到达苏州或者周边的城市,看起来也许提升一个小时的时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当这样一个时间缩短,来到一个非常大基数的时候,对于城市、科技、人们生活的改变是不可预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理解我们国家会把低空经济上升到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和价值的主要考虑原因。
回到刚才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在城市里面飞起来?刚才提到了一个词,叫安全性,今天设计的航空器扎根立足于通航,但是设计的理念是高于传统通航航空器要求的,特别是在安全性能上,我们产品的安全性水平跟民用大飞机的安全水平是相当的,我们要保证您搭载这架飞行器所受到的额外风险并不比自然情况所受到的风险更高,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相信只有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才能让老百姓敢用这个产品,更愿意使用这个产品,也能够真正大量运行起来。

除了安全性之外,航空器能够在场景下广泛的运行还有几个关键词,安全性最重要,其次是低噪音,刚才也提到噪音的投诉总是出现,如果在城市中运行航空器,一定要考虑噪音的问题,这个直接关系到大家生活的水平,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点。
低噪音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款产品设计之初作为三个必考点之一,就是怎么把噪音降下来,我们选择了整体优化的布局,包括采用大直径、低转速的螺旋桨设计,今天的实飞数据,整个起降阶段和飞行阶段最高噪音也不超过70分贝,可能比今天这样一个这么热闹会场的声音还要安静一些,这样才能真的给大家降低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除了噪音安全之外,还有一个经济性,这个东西肯定要大家用得起,不能很贵,如果只是少数用得起的玩具,那么它就不具备普遍的价值和推广性,我们未来预期的运行场景,大概是3块钱每公里,50公里只需要花150块钱到200块钱,和我们今天打个专车相当,可能稍微贵一点,但一定是大家可接受的价格,具备这样的安全性、低噪、经济性的东西才是可以在上海这种国际化大都市中安全运行。
周立旻(主持):我们有几个关键词,安全、绿色、经济,我看到了良好的未来前景,特别期待。因为打一个专车200块钱,时间还得一个小时,但是这个就快多了,20分钟就到了,其实把我们的生命延长了,可以做更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您预测一下,这个飞行器大概什么时候能够有一个普及或者能有一个试点?
周龙超:我觉得2027年是中国低空经济爆发的起点,城市的建设、设施能达到一定的普及,我们的产品也能达到一定的成熟度,也能够在局方的监管下取得必备证件,这时候就已经具备推广和试点的基础了。
周立旻(主持):我们期待。2027年之前,我们还有大量货物运输靠无人机,其实已经很普遍了,这个过程里面无人机的配送也成为我们城市里非常重要的一点。
刚才我们在台下交流的时候还提到,因为我们还做了灾害,特别是在极端灾害期的时候,外卖员无法到达脆弱群体(老人、小孩)的时候特别期待能够有低空配送,能够把急需物资配送到这些急需物资的人群中。
今天也请到了深圳美团低空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华东公共事务负责人,刘启泰,谈谈您未来的规划。
美团:刘启泰
刘启泰:刚才您也提到了,比如遇到灾害或者一些特殊的情况,人力无法触达的情况下,无人机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运输模式,其实对于美团来说,我们当时构建这个体系的时候,更强调的是一种空地协同、互补的策略和发展方向。其实美团是从2017年就开始研究和开始推广相关工作的,而不是说最近响应低空号召这几年,其实有一个比较长的沉淀。

回到今天这个主题,飞行体系如何构建?在我们看来,安全和合规是一个基石和基础,美团也一直在坚守过程当中。举个例子,我们从2022年、2023年年初就拿到民航局颁发的运营合格证,我们也不断提升能力,今年也拿到了全国中国全经营的牌照,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理解为我们就是按照传统航空公司或者通航路径不断规范自己各方面维度和体系的。

▲美团无人机香港首条配送航线
在城市当中飞行,其实美团已经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香港以及中东地区开展了相应的飞行活动。为什么能够在这些超一线城市核心的地区飞行?最大的要素就是我们对于安全性的把控和稳定性的掌控,民航来到我们公司做了调研,对于我们的评价是安全管理理念和深度和大的航空公司是差不多的,比如我们有自己的SMS体系,我们有完整的应急流程等手段。
在上海怎么构建这样一个体系?我们也有一些思考。在未来的城市当中,在座各位有人驾驶航空器,有垂直的eVTOL,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其实本身航空器有一个先天的条件,就是大家物理的结构、整体的大小、重量都不一样。那就会导致大家未来在空中的空间也会不一样,我们就聚焦到低空120米以下,在这个地方飞行是最困难的,为什么?所有的航空器的起降、通道都会途经这里,大量的高密度飞行也会在这个区间内,因为越往上,其实航空器的尺寸和型别的大小会相对稀疏一些,越往下,越低空的环境越复杂。
尤其像上海这种超大型的城市,人口密度又极其复杂,怎么样平衡好安全和日常的生产,其实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时候就要所有的运营人在一套飞行逻辑下或者体系下做一些调度、空中相关的管理,我们认为这是尤为重要的。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在全球维度来看都是比较领先的,更大的规模像上海的低空模块才能够向全国甚至全球做一个推广。
憧憬和期待
周立旻(主持):还是回到卢教授所说的,安全,五位嘉宾都有精彩的发言,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每位嘉宾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下对于未来的憧憬,上海建设低空城市网络的憧憬和期待是什么?
卢艺:说一句话蛮难的,新质生产力需要系统性推进,这个既是城市承载力的双重考验,也为人民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花举国的力气做这样一件事情,为全世界树立一个中国既健康、安全的范本。
徐建军:我说一个核心,我认为是大众化的,让大部分人用得了,也用得起,让老百姓唾手可得。
郭林慧:用上海的城市精神概括一下未来的发展,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周龙超:我觉得低空经济的发展未来在上海离不开三方人的支持,一方是产业方,努力做好自己的产品,另一方是政府方,做好相关设施建设,另外一个是大众,希望大家能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愿意体验和愿意接受它。
刘启泰:沿用美团的一句话,我们希望帮助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周立旻(主持)(主持):第一场几位嘉宾给大家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在我们国家和上海,我们现在有这个技术,能够支撑低空网络的建设,我们有这样的产品,我们有这样的人才,人才都是齐全的,期待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在2027年把载人体系做起来。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转载: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作者栏、文章末尾著名来源:低空博览。并在文末插入本公众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