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2025国际低空经济法律论坛、新航程·低空经济法律服务论坛暨第十届上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下称“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研究会、上海市法学会仲裁法研究会作为承办单位,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上海市长宁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作为支持单位。

作为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的配套法律论坛,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机构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头部低空企业高管、知名律所合伙人及学界权威在内的400余位嘉宾现场参会。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围绕低空经济立法、监管、法律服务与争议解决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交流,成为洞察政策、把握机遇、共商规则的重要平台。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党组成员柳芳女士,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先生,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郭俊秀先生和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马屹先生致开幕辞。

柳芳委员表示,航空业是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承载着连通世界、促进交往的使命,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助力。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对科技创新具有有力促进作用,对产业集群具有强大带动效应,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也亟需构建一套与低空飞行和运行相适应的规则标准体系,以促进和保障其安全、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她指出,低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一是需要民航政策制定者、制造和运营等企业方、服务保障机构、协会组织、科研院校等各方携起手来,以创新精神促进技术升级和新技术应用,推动构建和完善与低空运行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与监管框架;二是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合作,激发行业动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携手建设多边争议解决机制,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法治协同。

肖凯校长指出,上海汇聚了全国约七成民用航空人才和半数相关创新企业,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法学研究则肩负着为新兴产业提供规则供给和制度保障的使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仍需要持续完善配套的法规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作为法学重镇,华东政法大学将继续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成立低空经济和航空法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前瞻性的研究同时通过模拟法庭、案例研讨、事务课程等形式,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低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为国家战略行业部署贡献智慧与力量。

郭俊秀会长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今年提交审议的《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更是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标准的重要部署。传统的通用航空正加速向无人化、绿色化、智能化迭代创新,已经成为低空经济主导产业。发展低空经济需坚持法治先行,重点围绕安全监管、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进立法修法,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确保区域协同发展是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他进一步强调了培育低空经济法律研究、咨询和服务人才,实现产学研相联通的重要性,并表示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始终重视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法律问题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助力低空经济依法、合规、安全、健康发展。

马屹副会长指出,低空经济产业已形成“政策牵引+企业布局+场景爆发”的良性循环,争议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亟需高效、专业、权威的争议解决机制保障。商事仲裁凭借其灵活性、保密性、专业性和跨境执行性优势,为低空经济提供有力法治支撑。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在过去十年中出台专业仲裁规则及名册,打造航空领域专业交流平台,为构建上海低空经济仲裁机制提供路径支持。未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及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将进一步优化航空仲裁规则和科学技术使用,吸纳低空领域的国内外专家进入仲裁员名册,形成体现国际引领水平的低空经济仲裁案例,为构建低空经济法治新生态、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新维度贡献智慧和力量。
启动仪式

论坛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法法律服务机制平台”(下称“机制平台”)。该机制平台系由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珠海国际仲裁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上海市律师协会、广东省律师协会、江苏省律师协会、浙江省律师协会、安徽省律师协会等12家单位共同发起,目前机制平台先后有77家单位申请加入,其中15家成员单位在现场见证了机制平台的发布仪式。
该机制平台是一个集低空经济法律服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机制,将通过研究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的协力合作,旨在构建高水平法律服务体系,共同为低空经济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推动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主持。

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向继辉以“以法律服务‘软支撑’促进城市低空经济发展‘硬实力’”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芜湖市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和安徽省域副中心,已成长为全国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和省级低空经济先导区。2024年,芜湖市低空产业营收达463.8亿元,全市集聚171家产业链规上企业,已形成三大鲜明特色:一是构建研发、制造、运营全链条产业体系;二是打造多元低空生态,设立研究院和创新平台、拓展应用场景、培育人才并持续举办全国性大会;三是搭建智能化低空数据底座,保障低空安全飞行。他指出,当前法律服务需求迫切,既需立法保障、标准规范,也需知识产权保护、空域规则明确和场景准入支持,期待以法治护航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陈威华以“筑牢法律支撑保障根基,护航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正带来三方面机遇:一是以低空飞行为牵引,辐射多领域产业,兼顾与高空经济融合,地方参与热情高;二是空域细分明确低空范围,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法律服务需求巨大,亟待完善标准和规则。他同时强调,低空领域在法治层面仍面临挑战,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需进一步明晰,立法体系应确定以国家法律为框架还是以地方立法为主,当前地方立法碎片化、以支持政策为主,监管机制和配套制度亦待健全,数据安全、责任分配、保险保障等问题亟需解决。他期望通过立法完善和全国统一监管,培育专业法律服务力量,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民航法规与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张清春以“低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本次论坛以“新航程”为名,正契合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大进程。他回顾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对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强调“新航程”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后,他结合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低空经济的系列决策部署,指出低空经济已被纳入国家战略,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围绕低空经济立法,他提及《民用航空法》的修订进程及相关行政法规、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强调立法、标准和实施需协同推进。他表示,法律、标准是保障低空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期待通过本次论坛凝聚智慧,推动低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

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组织负责人冉祥来以“领航低空经济新赛道,立法保障智慧新基建”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2024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逐渐将安全提到了低空经济发展的第一位。“无安全,不低空”,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提出“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18字原则。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风险显现。上海具备制造基础、市场场景和高校资源优势,但也面临着空域受限、产业外流及标准和立法滞后的挑战。作为新成立的国资功能性企业,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低空公司”)肩负着引领产业生态发展的使命,积极推动构建“一二三四五”的核心战略框架,“工业测试场景”和“商业闭环场景”双轮驱动,推进安全机制和飞行服务中心建设。低空公司将以基础流程和试点场景为切入,积极配合国家层面的专项立法工作,推动长三角区域的协同,乃至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助力上海低空经济安全高质量发展。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以“扶摇直上、完善低空经济争议解决机制的仲裁探索”为题作主旨演讲。她表示,低空经济作为融合制造、金融、建筑和服务等多领域的综合产业,带来大量新型交易和商业合同的同时也伴随风险增加,亟需建立适配其特性的争议解决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公共安全、交易创新与合规监管、国内市场与国际标准的平衡。她介绍,上海在航空争议解决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依托行业、遵循规则、服务市场,已打造出面向国际航空产业的仲裁平台。面向未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将以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目标,设立低空经济专门规则、扩充复合型专家队伍、强化仲裁前端服务,推动仲裁条款拟定、规则适用、程序咨询等全链条服务,助力上海构建具有全球引领力的低空经济争议解决机制,持续为行业健康发展注入法治动力。
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光主持。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经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涛致闭幕辞。他表示,低空经济的兴起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革新,更预示着法律体系的深层变革。他从法学发展的纵深角度剖析,陆地文明孕育民法,海洋文明推动海商法,而低空空间的应用将催生全新的法律范畴——低空法。低空活动的公共性、外部性和高风险特征将促使现有法律规则与国际、国内安全治理体系深度对接,同时也会在私法上重构物权归属、合同规范、侵权责任及刑事规制等制度。他强调,法学界应以前瞻视野积极回应,推动法学教育和研究主动融入低空经济实践,探索建立符合低空经济特性的独立法律体系和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路径,为未来空间法治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光致闭幕词,她代表论坛主办方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和观众对本次论坛的支持。她指出,本次论坛汇聚了主管单位、产业界、学术界和法律服务界的多方力量,围绕低空经济的监管、规则与争议解决进行了高水平探讨。上海国际仲裁中心高度重视低空经济法治化进程,致力于以国际化、专业化的仲裁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支持。未来,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将继续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共同推动低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发布,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导向。2014年8月28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与上海国仲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由上海国仲设立航空仲裁院,将国际航空仲裁引入上海,成为了中国和国际航空仲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23年11月,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发改委和中国民航局“十四五”时期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航空产业在一带一路开展投资经贸活动提供专项仲裁保障,上海国仲设立了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2024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将上海打造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优质的仲裁法律服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法治保障。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与空中丝绸之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中心构成了上海国仲航空仲裁法律服务的“一体两翼”,是上海建设世界级航运航空枢纽的重要法律服务平台,为当事人在沿线国家不同法律制度、文化背景和司法实践下妥善化解纠纷、维护航空产业合法权益提供最佳选择。

原标题:马屹出席2025国际低空经济法律论坛、新航程·低空经济法律服务论坛
来源:上海国际商会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转载: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作者栏、文章末尾著名来源:低空博览。并在文末插入本公众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