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自上而下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低空经济政策文件,从基础设施建设、航线开通、制造扶持、运营补贴等方面大力度发展低空经济,低空经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从定义内涵、政策驱动、产业链解构、应用场景及挑战等五大维度,阐述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低空经济的定义
定义: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低空经济高度:“低空”是指“垂直范围原则为真高1000米以下,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具体划设高度范围”的空域。随着低空应用的深入发展,管理部门和业内普遍将高度上升至3000米。
飞行器类型:低空飞行的主要航空器为直升机、小型飞机、eVTOL和各式各样的无人机等。

图1:低空经济空域及场景
发展低空经济的原因
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强:低空经济涉及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低空基建等众多产业,涉及多种高精技术,产业空间大、链条长,创造大量就业机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辐射效应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空间大: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2023年低空经济规模5059亿,预计2026年达到万亿规模。

图2:预计2026年低空经济达到万亿规模(来源:赛迪研究院)
国际比较:2023年美国通航飞机数量为21.42万架,中国为3303架,发展潜力大。2023年美国通航飞机总飞行时长达2856万小时,中国通用航空飞行时长137万小时。
国内优势:我国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位于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基础好。2023年末我国民用无人机注册数达到126.7万架,位居全球第一。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居全球第一。综合来看,我国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具有优势,在电池、电驱等细分领域具备全球领先技术水平。

图3:中美通航飞机数量对比(架)(来源:民航局、FAA)

图4: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万架)(来源:民航局)
低空政策支持
表1:中央政策

表2:地方政策

各地成立国资主体平台支持低空发展:部分省、市陆续成立低空“平台”公司,或是将来各地统筹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重要主体。如深圳市成立深圳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表3:各地成立低空国资平台

各省市地区分别成立低空产业基金,引导产业发展:其中苏州、无锡、广州、武汉、珠海等超百亿元。
表4: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低空经济产业链构成
从产业构成来看,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产业。IDEA发布的低空经济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值将达3万亿元至5万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低空基础设施主要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基本保障,包含通用机场、起降平台、监管设施等多个方面,低空飞行器制造主要是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航空器产品,包含整机制造及材料零部件等,低空运营服务对整个低空经济发展起着牵引和带动作用;低空飞行保障包括地面保障服务、空中保障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

图5:低空产业链构成
低空经济核心发展领域:
4.1低空基建
1)低空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偏“软”性基建的系统平台,面向监管方、使用方和运行方,功能通常涵盖空域划设和精细化管理、航路航线规划、空中交通服务、空中交通流量管理、飞行计划申报、飞行情报、飞行告警、气象服务、冲突避让等。
2)低空信息网络设施:低空飞行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偏“硬件”设施。5G-A、ADS-B、卫星、雷达等。
3)低空物理基础设施:低空飞行起降、中转、货物装卸、乘客候乘、航空器充(换)电、电池存储、飞行测试场地等传统意义层面的基建设施。
以深圳为例,深圳着力建设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深圳打造低空基础设施的四张网,包括“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
(1)设施网(配套物理设施):指支撑低空飞行业务的各种物理基础设施,如起降站、能源站等;
(2)空联网(低空感知及通信):指通信、导航和感知等信息基础设施,是将低空数字化成可计算空域的关键;
(3)航路网(数字空域及操作系统):指提供空域和飞行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核心平台(操作系统);
(4)服务网(数字化管服系统):指组合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能力而构建的赋能各低空经济管理和业务主体(如政府方、空管方、管理方、运营方、业务方等)的应用。

图6:深圳低空基础设施四张网(来源:IDEA研究院)
4.1.1低空智联网是低空运行关键新型基础设施
不同于传统民航体系,低空飞行具有“异构、高密度、高复杂性、高频次”的特点,尤其是无人机飞行活动具有典型的“低慢小”特征以及高流量密度的交通流特性。
低空智联网是低空运行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低空智联网是以现有空天地网络为基础,综合融合低轨卫星、雷达、ADS-B、北斗、蜂窝网络和地面网络等多种手段,构建支撑低空空域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的系统体系,以满足高密度、大流量、多用户等场景下的低空稳定通信、全面监视和统一服务的需求。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是组成低空智联网的四大部分;通信、定位、感知则是构建低空智联网的三大关键技术。

图7:低空智联网体系
(来源:《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参考架构》)
4.1.2低空起降点/场
起降场所建设为各地规划中重点建设的基建项目之一。以深圳为例,深圳已建成各类低空起降设施249个,预计到2026年将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直升机/eVTOL场目标从109个增至174个,无人机物流起降点从46个增至161个,无人机配送起降点从74个增至391个,城市治理起降点从20个增至592个。预计到2026年,深圳将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

图8:各地低空起降点规划数量(个)
(来源:各地区政府规划)

图9:低空起降场所
(来源:亿航智能)
4.2低空制造:以eVTOL和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4.2.1 eVTOL
eVTOL全称为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and Landing即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一种适用于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场景(UAM),更符合未来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新飞行器形态。
eVTOL具备便捷机动、绿色环保、安全可靠、低成本等优势。(1)相比固定翼飞机,eVTOL不需要超长机场跑道,使用垂直起降场即可起飞,实现灵活起降。相较于城市地面交通出行时间更短。(2)eVTOL使用电能,与使用燃料的其他出行方式相比,更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3)相比直升机噪音更低:直升机的应用受限于其过大的噪音,相比之下evtol的起降噪音约为65db,远低于直升机起降噪音(120db),eVTOL噪音小的优点将使其尽可能地飞到社区中心,延长eVTOL在城市内的运行时间。(4)eVTOL具有高安全可靠性的优势:eVTOL用电池、电机、旋翼取代燃油箱、发动机、螺旋桨,同时采用具备了安全冗余的分布式动力系统、自动避障、自主驾驶、应急恢复等技术,或配备征集降落伞,电气化的eVTOL简化了传统动力及传动复杂的机械结构,具备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
UAM(urban air mobility)即城市空中交通,由UBER在2016年提出,使用高度自动化的小型飞行器(主要为eVTOL)在城市和城郊运送乘客或货物。作为现有地面交通的补充选项,城市空中交通的目标是通过立体交通来解决地面交通衍生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未来的城市空中交通可能是一种空中自动公交系统与空中出租车(AirTaxi)并存、融合的形态。MorganStanley预测2040年全球UAM的总体潜在市场为1万亿美元。

图10:部分厂商eVTOL型号示例
目前全球范围内涌现出多种种类和形式的eVTOL,可以根据运行模式、整机构型、动力能源、设计载荷、目标客户、适航认证等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整机构型/技术路线来看,eVTOL主要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升力巡航复合)以及矢量推进型。多旋翼在短航程具备优势,复合翼、矢量推进型在中长航程、载重和时速方面的优势明显,中远期增长潜力大,也是整机厂商目前重点研发方向。

图11:eVTOL分类
eVTOL产业基础较好,整机供应链可与航空及电动车产业链复用。核心子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动力系统、飞控系统、通讯系统、导航系统以及机体结构等。
4.2.2无人机
无人机根据用途无人机可划分为军用和民用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已经成为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机型,2023年中国交付民用无人机超317万架,年产业规模达到1174亿元,同比增长32%。以大疆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行业企业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龙头企业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图12: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亿元)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4.3低空应用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正不断丰富,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运营加快推进。
低空应用场景大致可分为六大类:载人客运、载物货运、警务安防、公共服务、国防军事以及私人飞行。
考虑到技术成熟度以及安全性,预计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会以“先载物,后载人;先郊区,后城区”的路径逐步渗透。

图13:低空场景类别
4.3.1低空物流
低空物流主要是以为人机为主要工具开展物流活动,通过低空飞行技术,可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低空物流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特定区域或场景下的物流运输及配送需求。当前,主要有四大应用场景:低空城市物流配送、低空应急物资投放、低空农产品物流、低空工业物流。《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到2027年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化运用,预计2030-2035年能逐步实现成熟的商业化运行模式。
据2024中国低空物流发展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1500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4500-6050亿元。

图14: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来源:wind)
低空经济物流在多城市已经实现应用落地。全国多处城市均已开展产业实践,覆盖餐饮外卖、医疗配送、快递运输等多场景。头部厂商已开始常态化运营。截至2024年底,美团无人机已经开通53条航线,累计配送订单突破45万单。

图15:丰翼低空智慧物流(来源:丰翼)
4.3.2低空旅游观光&载人运输
低空旅游是指在低空空域依托低空飞行器所从事的旅游活动,属于新兴消费业态,将旅游观光从地面延伸至空中、旅游资源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空间。
企业端,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相关运营航司正式获得运营合格证(OC)。2025年3月28日,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及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收到了由中国民航局(CAAC)颁发的全国第一批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这意味着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序章正式开启,接下来市民和消费者可以在广州和合肥相关运营点购票体验低空游览、城市观光及丰富多彩的商业载人服务。首批OC的颁发,创造了低空经济、城市空中交通的新里程碑,也让新质生产力释放出更加强大的活力。
低空载人运输通过直升机、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提供短途立体出行,满足高密度城市的短途出行需求,缓解交通拥堵,实现城市空中交通(UAM)。
2024年2月27日,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盛世龙”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在深圳举行,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将单程2.5到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
政策端,各地陆续开通低空载人航线。应用领域涉及文旅、市内通勤等,实现跨市、跨省、跨境航线开通。同时给于航线、飞行运营补贴。
表5:部分地区低空航线(不完全统计)

表6:部分地区运营补贴政策(不完全统计)
低空经济发展挑战
5.1基础设施基础薄弱
近年来通用机场数量和地面保障设施持续增长,但整体供给仍显不足且区域不平衡。截至2023年底,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仅449个,约为美国公共通航机场数量的11%。同时,可用于通航的低空空域不足全国空域的30%,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低空空管系统、低空通信和感知等基础设施亦较为匮乏。
5.2应用场景单一且商业化程度低
目前国内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部分领域未形成闭环,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盈利支撑。2022年我国通航飞行器数量和飞行小时数分别仅为美国的1.5%和4.5%。我国通用航空活动80%以上集中在工农业作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公务及私人飞行仅占约18%,而美国私人、公务、商务及旅游观光类飞行时间占比高达65%左右。
5.3管理体系亟待健全
全国低空经济全域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低空空域管理缺少总体规划和分类指导细则,各地发展战略规划呈现碎片化状态,缺乏整体谋划和协调。同时各地区低空经济牵头部门不一,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协同发展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低空运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全国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
风险提示:
政策推动不及预期、商业化进展滞后、技术突破不及预期
参考资料:
《低空发展,低空基础设施先行》,东北证券
《低空经济乘风起,eVTOL商业化进程加速》,东北证券
《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1.0》,中国航空学会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政策仿真实验室
研究团队简介:
刘丹阳:清华大学硕士,2022 年加入东北证券,现任东北证券军工&绝对收益组分析师,执业证书编号S0550524110003
分析师声明:
作者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为证券分析师。本报告遵循合规、客观、专业、审慎的制作原则,所采用数据、资料的来源合法合规,文字阐述反映了作者的真实观点,报告结论未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特此声明。
投资评级说明:

重要声明:
本报告由东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本公司”)制作并仅向本公司客户发布,本公司不会因任何机构或个人接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不发生变化。
本报告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证券买卖建议。本公司及其雇员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收益,在任何情况下,我公司及其雇员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本公司或其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涉及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并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不进行披露;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财务顾问等相关服务。
本报告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表或引用。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须在本公司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本报告的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
若本公司客户(以下称“该客户”)向第三方发送本报告,则由该客户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提醒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注意,本公司不对通过此种途径获得本报告所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转载: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作者栏、文章末尾著名来源:低空博览。并在文末插入本公众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