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现为公安部警航教官、南京市公安局科技强警专家人才,拥有市级“田宪元创新工作室”,参与部、厅级相关课题多个,参编相关讲义、教材多部,首创的“夜间隐蔽精准侦察”场景入选公安部30个典型机器人应用场景,曾获全国第三片区练兵竞赛单项第一、团体二等奖,获软件著作权1项、专利2项。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专研,田宪元和团队研发了一款基于Remote id技术的无人机远程识别多功能肩灯。
该设备具备常规警用肩灯功能,执行低空管控任务时,一键切换模式,通过无人机远程识别模块接收无人机飞行信息,可及时获得包括无人机的ID号、经纬度位置、速度、高度、飞手位置等信息,同时推送至手机APP,在地图上精准呈现飞手位置,并能达到1000米左右的有效侦听范围,相关技术和机制至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现在该设备已经完成实用新型专利申报、设备查新等,并在河北、四川、湖北、广东、内蒙、天津、湖南、广西、黑龙江、重庆、安徽、海南、贵州、浙江、吉林等二十余个省市公安机关开展推广试用,并被全国和省、市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进行宣传报道。
自学无线电实现“利器”诞生
田宪元是南京市公安机关最早使用无人机参与警务工作的民警之一,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他发现民警处理无人机违规在非适飞区域飞行警情时缺少便捷手段,也影响了查处效率。
如果能制造出小巧、便携的无人机信息接收器,遇到这一类警情处理不是更高效吗?他找到几家科技企业谈合作,但对方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他没有放弃,一边学习、研究接收器的原理和做法;一边寻找愿意“接单”的企业。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约一年半后,终于有一家企业伸出了橄榄枝。很快,研发中心在江北新区低空勤务保障中心挂牌。
去年8月,无人机信息接收器的雏形问世。不过,田宪元对此并不满意,“如果只能发现无人机,找不到飞手,民警依然难以开展工作。”9月,可以显示飞手位置的“低空卫士”APP研发成功。次月,该项目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田宪元是第一发明人。
助力大型活动安保 “黑飞”管控利器
演唱会开场前夕,便携式基站设备和多功能低空识别肩灯同时发现一架“黑飞”无人机,便携式基站设备通过平台端提示报警,多功能低空识别肩灯通过蜂鸣报警。机动巡逻警力2分钟内通过低空卫士APP上显示的飞手实时位置,将动态移动的飞手找到,并迅速控制无人机落地。
随后,民警对当事人身份和无人机登记等信息进行核查,确认不存在其他违法行为后,对其开展法治宣传,在批评教育后劝离。

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保障低空安全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时,必须守住安全底线红线。“我们是在建的重点项目,不少人好奇进度,会偷偷用无人机飞到工地拍照、拍视频,对我们工人施工和现场一些大型设备都有不小影响。”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警方接到辖区重点施工项目相关责任人求助,“黑飞”无人机影响了工程进度。了解情况后,巡特警支队为该项目工地提供了多功能肩灯,培训工地安保人员在日常巡逻中佩戴,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违规飞行无人机。
“除了对工地安保人员培训,我们联合属地派出所与项目管理方建立联动机制,在发现‘黑飞’问题后,处置力量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置。”巡特警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田宪元介绍。
破解基层痛点难题 提升处警效能
接到无人机相关警情后,民警携带多功能肩灯到场,开启无人机识别模式,并与低空卫士APP连接,同步跟踪查看该无人机的位置和飞手位置。对于动态移动的飞手,低空卫士APP也会实时同步其位置,同时记录“黑飞”无人机的ID号等信息,为民警下一步的调查处置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1月,一位市民报警称有人在商场附近飞无人机,靠着儿童游乐场,担心有安全隐患。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打开多功能肩灯对无人机和飞手定位,很快在游乐场外围找到飞手。经询问,对方出示了相关证明文件,民警对其身份、无人机登记信息进行核实,同时告知要注意规避飞行风险、合法合规飞行。
来源:南京警察学院公众号
原标题:【优秀毕业生 | 田宪元:有效识别“黑飞” 警营工匠再创警务新“利器”】
低空必看
·低空月报丨2月下低空经济领域事件回顾
·低空月报丨2月上低空经济领域事件回顾
要成功,干低空!
低空展,促发展!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转载: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作者栏、文章末尾著名来源:低空博览。并在文末插入本公众号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