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有一座依山就势的庙宇,石壁上刻着八个醒目的大字“乘势利导 因时制宜”,铭记着近2300年前李冰父子开山调水的壮举。
战国秦昭襄王时期,成都平原时常洪水泛滥,灌溉困难,李冰借水火之势,挖开宝瓶口,让江河改道。
可岷江几乎80%的流量都集中在夏季汛期,如何保障丰水期和枯水期都有稳定的水源?
李冰利用地形,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的巧妙配合,并借弯道水流之势,实现四六分水、二八分沙,最后通过大大小小的鱼嘴,借重力之势,让岷江之水护航整个成都平原近2300年。
这就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
时至今日,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更是现代水利管理的重要示范,就让我们走进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看看他们是如何借科技之势守护如此古老且智慧的水利工程。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工程师李雪菲说:“这就是我们渠首枢纽数字孪生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流量、降雨等,也可以看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如大坝、河道、水库周界等。结合这些数据和动态,以及无人机对整个灌区的扫描建模,平台就可以构建水利系统的虚拟模型,模拟水流、沉积、洪水等现象,为我们趋势分析和研判提供决策支持。”那这些数据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通过这几个场景来看一下。都江堰的外江,每年的6到8月是都江堰的丰水期,水的流量大,流速快、变化快,容易对堤防工程产生较大冲击。以往依靠人工巡检效率低,难以获取实时动态,且人员安全难保障。现在我们通过无人机及其他智能终端,即可对河道、堤坝、水库周界等位置进行高频率、多角度、全天候的巡检,大幅提升巡检效率的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报告至平台,实现险情早发现早处理。而当河道中有施工作业时,也可以通过无人机实时获取全景图像和视频,以便我们及时了解施工进度、周边环境变化,确保施工安全。
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区,都江堰每年的游客超750万人次。在旅游旺季时,人流密度高,部分游客可能会冒险去水边嬉戏、拍照。
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我们就需要加强巡视,但依然会有一些视觉的死角,且难以24小时全面巡查。
通过给无人机设置定时巡查任务,无人机即可高清、高频巡查重点区域和景区边界,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报告至平台的同时,还可变身空中广播,劝导游客远离河道堤岸,注意游览安全。
通过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和无人机智能设备,30千米河道的两岸巡检工作相比传统人工作业,可节约87%的人力资源,在有效守护都江堰和游客安全的同时,也能科学化观测水情,大幅提升洪涝风险的防范能力。“深陶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这短短60个字,承载了2300年来无数都江堰守护者的智慧与坚持。未来,我们在传承千年智慧的同时,也将开启智慧水利的新篇章,让都江堰的传奇继续书写。原标题:智巡都江堰资料来源:“DJI大疆行业应用服务”视频号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于公开资料,力求真实来源,谨供读者了解交流。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保证,不应被视为投资、买卖、研究等建议。如有内容意见或者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处理。